“翁法官,第一期钱到账了!大家伙儿都收到了!托我一定要好好谢谢法院的同志!”电话那头陈先生激动的声音专业炒股配资咨询,几乎要穿透听筒。近日,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法官翁贞握着话筒,目光落在办公桌上那摞日渐增厚的感谢信上,一股暖流悄然涌上心间。
\n时间指针拨回到2022年3月,陈先生向某教育培训公司支付了4万元考试培训辅导费。与他情况相似的,一次性支付数万元学费的学员有130多名。
\n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明确约定:若考试未通过,公司需按规定退费。经过培训,大部分学员都未能通过考试,但该培训公司拒绝退费。
\n多次沟通未果后,学员们联名向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寻求帮助。经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多次调解,双方未能达成一致。最终,学员们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支持下,集体向江北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
\n联动研判:
\n三部门合力寻出路
\n收到起诉材料后,承办法官翁贞深感责任重大。案件涉及人数众多、总金额大,学员们情绪激动,都希望尽快全额退款。教育培训公司则辩称,部分学员存在违约情形,不应全额退款;同时表示,退款需由外地总公司每月划拨,受限于资金周转状况,难以一次性支付,但表达了分期逐步偿还的意愿。
\n“案件情况复杂,涉及主体多、金额大,直接判决很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,也面临执行难题,不利于纠纷的实质性化解。”翁贞迅速上报情况,该院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研判,决定启动联动化解机制:由法院牵头,联合前期介入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和市场监管部门,三方协同,共同联手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。
\n翁贞首先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工作人员一道,分批约见了学员代表,并坦诚沟通案件现状:“大家希望尽快解决问题的急切心情,我们充分理解。法院会尽全力推动,但也需要考虑公司目前的资金状况,一次性拿出几百万元确实存在现实困难,分期支付可能是更可行的选择。”她同时向代表们通报了联动工作的进展,稳定了大家的预期。
\n另一方面,江北区人民法院联合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、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约谈了教育培训公司的本地负责人王某。三部门从法律后果、企业信誉、社会责任等角度,向王某阐明了利害关系。
\n示范定标:
\n一纸判决提供指引
\n在多部门协同推动下,王某终于松了口,表示愿意给出调解方案。
\n然而,初次调解便陷入了僵局。公司提出的分期方案过于笼统,学员们对分期时长和保障措施疑虑重重。最大的症结在于:究竟哪些学员符合退费条件?具体该退多少?
\n“看来需要一把标尺。”翁贞与团队商议后,决定采取“示范判决+专业调解”的策略,他们迅速从134个案件中,挑选出几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个案,优先开庭审理,并邀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员全程旁听庭审。
\n庭审中,法官聚焦是否达到退费条件、退费金额如何计算等核心问题,严格审查证据,充分听取双方的辩论意见。很快,两起示范案件相继作出判决:对无违约行为的学员,判决公司全额退还剩余学费;对部分存在履行争议的学员,则根据实际情况,判决公司按比例退还部分学费。
\n生效的示范判决如同迷雾中点亮的航标,为后续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和参照标准。生效判决确立的裁判规则和说理,成为后续调解最有力的依据。
\n专业调解:
\n个性方案助力解纷
\n示范判决的效果立竿见影。调解员立刻抓住时机,再次组织大规模调解。调解员拿着生效的判决书,向公司和学员代表逐条解读:“大家看,法院已经明确了标准。完全符合退费条件的,像陈先生这种情况,公司必须全退;存在部分履行争议的,参考王女士那个案子,按比例计算退费金额。这样就能确保案件处理的公平性和一致性。”
\n有了示范判决的框架指引,调解员针对不同学员的具体情况,迅速拟定了个性化的分期退款方案,并制作了调解笔录。为确保履行,调解协议中明确约定了每期付款的时间、金额,并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。同时,江北区人民法院推动公司指定了专人联络员,负责后续沟通协调和履行反馈。
\n今年6月1日,学员们期待已久的第一期退款如期到账。这起涉及134名学员的退费纠纷,在法院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和市场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下,取得了关键性的实质进展。
\n重庆法治报记者 舒楚寒
\n原标题:“不过包退”班却遇“退费摆烂” 江北区法院“示范判决+专业调解”助134名学员拿回高额培训费专业炒股配资咨询
富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